2009年12月7日 星期一

Robin Dunbar


依據「小世界現象」的「六度分隔理論」:「我與世界上任何一個陌生人的中間距離不會超過六個人」。我們可以經由實體世界已經認識朋友,再透過每個朋友的不同網路圈,可以連結到更多的朋友。但是,英國牛津大學人類學家羅賓·鄧巴(Robin Dunbar)曾表示,大腦認知能力限制了特別物種個體社交網路的規模;鄧巴根據猿猴的智力與社交網路推斷,人類智力將允許人類擁有穩定社交網路的人數是「148」人,四捨五入大約是「150」人。 若從實際的網路個案來看,以今年慶賀十週歲生日的MSN為網路社群歷史的探索和比較的基準。1999年至2004年,一開始,MSN Messenger的連絡人名單上限是「150」人,剛好符合了羅賓·鄧巴(Robin Dunbar)的「150原則」。之後,MSN Messenger的連絡人名單上限才開始被「節節升高」。2005年3月,推出MSN Messenger 7.0版,連絡人名單上限「300」人。2006年6月,推出MSN Messenger 8.0版(之後即改名為「Windows Live Messenger」),連絡人名單上限「600人」。目前,Windows Live Messenger 9.0版維持連絡人名單上限「600」人。 Facebook從美國大學校園內崛起,以社會性網路的應用服務,協助打造個人之間的關係網路。目前,Facebook的連絡人名單上限是「5,000」人,Facebook的統計資料顯示,平均每位使用者在Facebook上擁有「130」位朋友。 若從自己的經驗法則來看,我認為將「強連結」的核心個人網路社群規模設定為「30人至60人」左右,比較適當。因為介於「30人至60人」左右的個人網路社群規模,比較能夠保留精彩的網路互動空間和呈現兼具「量與質」的資訊內容;小於30人的個人網路社群,資訊內容有點單調和貧乏無趣;大於60人的個人網路社群,資訊內容開始有點紊亂和氾濫。若還要再加上「弱連結」的非核心個人網路社群,將社群規模的上限設定為「120至150人」左右,比較適當。畢竟個人的能力和時間,以及吸收訊息的注意力都有限,只能夠處理有限的資訊量,若資訊負荷量太大,則會眼花撩亂和被選擇性地忽略。